勋贵和军功贵族在这种环境下日渐衰落。
勋贵和军功贵族更喜欢以战功获得封赏,但是天下间哪有那么多的战功?没有了战功,想要升迁、获得爵位的难度就大了。
相比较而言,学宫却没有这个问题,勋贵和军功贵族们也渐渐开始被学宫所替代。
时间匆匆如流水。
大乾朝廷立国已经将近八十年,这期间绝大多数时候,天下都是承平的,诸夏难得的享受到了一段和平时期。
神都洛阳,乾元殿。
“陛下,大乾立国八十年,得天命庇护,诸圣君治理天下,得以兴盛,诸夏昌盛,然却多有人不曾牢记先祖,邦周时期,淮有春秋、晋有晋乘、楚有梼杌,各国皆有史,然夏商周一千五百年风雨未有朝廷记录,而民间多有妄言,臣恳请陛下,下诏修史,以示正史!”
“准!”王荆点头同意。
编修史书,这是为了统一前朝的历史,免得被一些有心人借着没有正史对其进行篡改,甚至为了自己的学说来特意曲解历史。
这种情况,在学宫已经有了一些迹象,就像前几年,有人向朝廷献书《春秋左氏传》,这一部书简居然有二十多万字。其中记载了大量先淮时期的历史。
只不过这一部书籍中所记载的历史虽然大体一致,但是其中很多细节却不同,甚至是完全相反的。
朝廷历来都是鼓励献书的,这样一部巨作献上,王荆刚开始也是很高兴的。当年邦周末年,天下战乱,《左氏春秋》大多遗失了,仅剩下一些残简。
现在有了完整的《春秋左氏传》自然让人高兴,并且和《淮公春秋》以法家视角书写不同,这本《春秋左氏传》是以儒家的视角书写的,因此不少儒家士子很是推崇。
但是在看了这部书简之后,王荆大怒,直接命人将献书之人下狱,言其以伪书蒙骗天子。
学宫之中,不少看过《春秋左氏传》的学者们很是不满,纷纷上书劝谏。一时间朝堂之上也是风起云涌。
王荆根本没惯着这些人,直接让家中子弟前往守藏室,将《淮宫春秋》、《梼杌》、《鲁国春秋》等史书拿出来和其辩论。
将《春秋左氏传》中的错漏全部找出来,辩得那些儒家学者‘名士’面红耳赤,有几个甚至气急攻心,直接昏死过去。
那些儒家‘名士’拿出来的观点想要辩论,结果王氏子弟中直接拿出书籍原本,并且告知:“当年先贤修书时候,吾先祖亦在侧,因此曾特意问询,并以记载,这是书籍原本,以及先贤与吾先祖对话,汝可还要辩论?”
逼得那位‘名士’脸庞涨的通红,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只能认输。
“此书乃是今人伪作,诈称先贤所书,岂不知先淮之书因使用竹简,竹简沉重,不易书写,因此先淮史书大都语言精简,一部史书少则一万余字甚至数千,多则五六万或者八九万字。”
“此人却是为了贪大图全,或是为了以书邀名,伪造典籍,足足有十八万言之多,其中更是刻意以先淮语气书写之,可惜假的终究是假的,可谓是画蛇添足!”
一番输出,搞得不少儒家‘名士’差点破防,纷纷掩面而走,不敢再辩。
如此将这波风潮压制下去。
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,但是王荆担心一些人有样学样,当即让人上书,编修史书。
淮国当年虽然也修史书,但是所修的史书也只是记录整理,并没有将所有的史书编修完善。
王荆当即任命太史进行编修史书。
大乾的太史同样是出自王氏,乃是当年特意分出的一支,专门用来记录历史的。
这一次编修史书也落在他们身上。
编修史书的意义重大,除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最新章节第361章 制典 史书,网址:https://www.at888.net/403/403748/415_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