里真穷,又很会读书的学子,很多都选择了读中专或是技校,而不是读大学。>
因为,读中专和技校,不仅免学费、包分配工作,每月还发给零花钱,可以极大的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。>
在那个极度欠缺知识的年代,中专生享受的待遇,比后来的硕士生还要优越一些。>
现在的硕士生,不包分配工作,毕业后还需要自己去考编制。>
当时的中专生,只要毕业了,就有干部编制,径直拿着派遣证去单位报到。>
在大沽口处理完了手头的杂事之后,玉柱带着109341部队,坐船经海路,从松江府逆长江西进,直抵武昌城下。>
时隔数年后,南都武昌府的状况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。>
武昌府的城垣,被扩大了何止五倍?>
由于是先规划,后建设的缘故,玉柱的皇宫正好位于武昌城外的郊区,并涵盖了东湖岸边的整个梅园。>
嗯,玉柱住得很舒服的梅园,以后就是皇帝的御花园了。>
为了不影响都城内的交通,玉柱的新皇宫,就建在了湖边。>
就在皇宫的附近,几乎全是朝廷的官署,及住宅区。>
这就相当于,在武昌的郊外,另建了一座新城。新城里边,主要是朝廷的各种官僚机构,及官员们的住宅。>
这就在最大的程度上,避免了衙署太过分散的格外扰民。>
如今的规矩是,官员出行,鸣锣开道,驱散闲人。>
这么多朝廷的官僚,聚集到武昌府城内,焉能不扰民?>
再临武昌之时,风景如画的梅岭二号,理所当然的成了玉柱的驻跸之所。>
这一次来武昌之后,短时间内,玉柱不打算走了。>
所以,全班军机大臣,内阁大学士们、军方的统帅机构,以及六部的实权尚书们,也都跟着来了武昌。>
关于迁都的事,玉柱的态度之明确,谁反对,谁就马上下台走人。>
如今的北都,除了缺水之外,还有一大弊端,即:大型海船只能靠港大沽口。>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>
从大沽口到北都的朝阳门外,还有两百里地。>
这就在无形之中,增加了都城内部的运输成本。时间一长,消耗必大。>
与此相反,武昌府完全没有缺水的问题。别说千万级的住户,就算是都市圈的人口过了亿,也不可能缺水。>
更重要的是,大型海船,可以从长江入海口驶上来,直达武昌的码头。>
别的且不说了,单单是京师暂时缺粮食的时候,玉柱只需要一声令下,江南以及海外的粮食,就会源源不断的沿着长江的航道,运输到武昌城下。>
近代以来的列强之国都,哪个没有顺畅的海运或河运?>
所谓山河之险,随着热兵器的持续发展,越来越无足轻重了。>
玉柱的整个迁都计划,属于是提前有规划,推进有步骤的阳谋。>
嗯,军机、内阁和六部尚书们,都到了武昌,各部侍郎、郎中和员外郎们,来不来?各部主事和吏员们,来不来?>
迁都,是天大的事儿,牵涉的既得利益集团,异常之大庞大。>
只要展开争论,就必然会拖延下去,无法及时做出决定。>
所以,玉柱的迁都策略就是六个字:不争论,只实干。>
早上,叫第一起的时候,张廷玉有些担忧的说:“皇上,新建的强国书院,地位和俸禄实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骗了康熙 最新章节第1124章 崛起之势,网址:https://www.at888.net/307/307512/1024_2.html